4/28/2009

十字架之丘下的古老(Antigua)之城


復興廣播電台:「音樂浮生錄-世界遺產雜誌」:瓜地馬拉安地瓜古城(20090329)

轉載自世界遺產雜誌 2008年秋季號,03期

文/圖:吳秉聲

從十字架之丘(Cerro de Cruz)可以一眼望盡這個歷經多次大地震無情焠煉的西班牙殖民城市-安地瓜古城(La Antigua Guatemala)。安地瓜(Antigua)西語即「古老的」之意,1543年建城,曾為西班牙殖民瓜地馬拉時的首府,一直被視為是中美洲殖民文化的發源地。城市裡可見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棋盤型街道的石鋪路,十七世紀巴洛克式立面及穹頂的宏偉教堂,還有十八世紀仿羅馬式修道院。位於海拔1,530公尺,該城四周山脈環繞並有多座火山。其中,如金字塔的水火山(Volcán de Agua)座落於南邊,隨晨昏時序,時而清晰可見,倏地又隱於山嵐雲霧之中。

現今,城內所遺留殖民時代的總督宮、市政廳、天主教堂、修道院、貴族宅第及市集廣場等豐富的西班牙殖民樣式建築,呈顯出豐富又獨特的氛圍。1979年該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棋盤式的城市規劃
安地瓜城依照典型西班牙城市規劃呈南北軸向配置為棋盤式街廓,中央為一廣場,東為大教堂,西為商業店鋪,北為市政廳,南為總督宮。中央廣場創建於1543年,原名為皇家廣場(La Plaza Real) 。廣場中間設置一噴泉名為美人魚噴泉( Fuentes de las Sirenas)。建於1739年的噴泉由城市總建築師 Diego de Porres所設計,特別之處是泉水自三層式噴泉的底層美人魚雕像的胸部湧出。目前廣場上的雕像是複製品,原件已移到廣場旁的殖民博物館內保存。
大教堂(La Catedral de Santiago de Guatemala) 創建於1542年。原教堂的構造形式相當簡單而缺乏抗震能力,因此隨後毀於1583的地震。1669年開始重新設計建造的新大教堂,量體及建築樣式修正的更為巨大與複雜,工程費時11年之久,於1680年興建完成。新建大教堂有7個門的正立面入口、68個穹頂、18個禮拜堂與1個祭壇等,但此一壯觀厚實的建築仍然抵抗不了1717年、1751年以及1773年三次地震而損壞。尤其是1773年地震所造成的大規模破壞,雖然目前大教堂主體被修復了,但大部分崩落的穹頂至今仍呈殘跡一片。市政廳(Palacio del Noble Ayuntamiento) 建於1743年左右,現今是安地瓜市政府的所在地。總督宮(Palacio de la Real Audiencia, Gobernación y Captitanía General)建於1558年,同樣地,建築隨著地震襲擊而一再毀壞和重建。此建築曾作為軍事及警察機關所在地,是西班牙殖民政府統治中美洲200多年間的軍政中心。今日所見的建築是1735年所修建。該建築年久失修,現因結構安全考量已經被封閉以進行緊急搶修。

五彩的街道風景
從中央廣場不遠處可見安地瓜古城的地標-黃色的拱門(Arco de Santa Catarina)。其所在的拱門街(Calle del Arco)是安地瓜最具風情的街道之一。其實拱門是Santa Catarina女修道院的一部分,此修道院建於1609年,而拱門而建於1693年以聯繫街道兩側的修道院與對街修道院的其他設施,讓修女們得以遵守永不公開被窺見的誓願。1773年大地震後其命運如同其他修道院一樣,被教會遺棄後於 1775年改成住宅,目前修道院原址已再利用為旅館。每到假日,此街便封閉改為行人徒步區,伴隨原住民藝人的木琴(marimba)清脆的優美樂聲。街上顏色鮮豔的街屋立面,各式各樣的屋頂煙囪是許多街頭藝術家極為鍾愛的寫生題材。無論是水彩或油畫,皆栩栩描繪出安地瓜特有紅、綠、黃、白、藍五彩的街道風景。
過拱門往南面方向可見水火山安然屹立,往北方向則是規模宏大的鮮黃色聖母慈悲修道院與教堂(Convento y Templo de Nuestra Señora de la Merced )。聖母慈悲修道院與教堂為安地瓜古城最早興建之男修道院,教堂是在1546年興建,由於建造期間歷經數次地震,直到1717年都在持續修復及擴建。1749年建築師Juan de Dios Estrada修正該教堂之拱門及門柱之比例面積,並採用較寬的牆壁及較強固的護壁,以防止強震。然所有努力仍無法倖免於1773年的地震而幾近全毀。直至1853年間才又陸續展開修復工作,現有之巴洛克式且佈滿植物雕飾的立面即是此一時期興建完成的。


城市的守護者:國家安地瓜保護諮詢委員會
安地瓜城內建築的維護與管理工作皆由安地瓜國家保護諮詢委員會(Consejo Nacional para la Protección de La Antigua Guatemala,簡稱CNPAG)負責。該會成立於1969年,設置五人決策委員會,由安地瓜市長兼任該委員會主席,其下設執行長(Conservador),即「城市維護者」,負責委會實際運作。執行長統籌行政、人事、財物及修復四大部門。其中,修復部門又區分為考古學室、建築管理室、古蹟登錄室、藝術品修復室、計劃室及人力運作室等。這個位於聖母修道院(Las Capuchinas)內的保護委員會可以說是安地瓜城的永久守護者。

合作的新契機:安地瓜古城文化遺產維護計畫
值得一提的是在聖母修道院內現有台灣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成功大學所派譴的建築團隊進駐,負責執行安地瓜城內兩座修道院聖母院(Las Capuchinas)及璜娜女修道院(Sor Juana de Maldonado)的修護施工記錄工作。此一世界文化遺產維護雙邊合作計畫為前副總統 呂秀蓮 女士於20046月實地造訪安地瓜古城後所倡議與推動。透過外交上七十萬美金的無償捐贈,讓非聯合國會員國的台灣仍得以遵循《世界遺產公約》所接櫫的國際合作精神,為人類的世界遺產保存與維護工作做出積極貢獻。
1.聖母院二樓維護與再利為文物館用計畫
1720年,西班牙馬德里Capuchine Franciscan女修道院的修女提出在瓜地馬拉的安地瓜設立女修道院的申請,1725年由西班牙國王同意設立。1731Capuchine Franciscan女修道院與一所女校互換校地,並於同年開始興建,1736年完成。空間上,修道院中的房間主要圍繞中庭。一樓內外包括門房、會客室、修道院院長室、唱詩班、工作房、置衣室、餐廳、廚房、食物儲藏室、洗衣間及浴室等。1950年瓜國歷史暨人類學院開始進行修道院修復工程。1972年起,安地瓜國家保護諮詢委員會選定該修道院作為會址,執行全市的古蹟保存維護工作。
目前,Las Capuchinas為安地瓜城內參觀民眾最多的古蹟之一。維護與再利用計畫即在既有聖母院二樓建築空間內,規劃為文物館展覽室,展出考古、宗教及人種學三大主題。此舉一方面可使已累積相當豐富,且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得以永久陳列,另一方面增加該院之實質收益。文物館已於2008725在台灣駐瓜國大使 孫大成 先生與安地瓜保護委員會執行長賽希歐.克魯斯(Sergio Cruz)建築師共同揭幕下對外開放。
2. 璜娜女修道院維護與再利用為復活節博物館計畫
璜娜女修道院在過去是規模甚大的修道院,全盛時期甚至有300多位修女居住於此。早期,居民多信奉天主教,較富有的家庭,會將女兒送到此地以彰顯對天主的奉獻。所以,這些修女都是富裕人家的女兒,甚至帶著隨從、女傭一起住進修道院。修道院雖歷經1751年大地震,尚能維持運作,直至1773年安地瓜城再度發生地震,修道院成為廢墟迄今。

1975年安地瓜國家保護諮詢委員會開始關注璜娜女修道院並繪製相關圖面。1983年繪製面對修道院的德麗西亞斯噴泉配置圖、平面圖與剖面圖。1974年至1975年 間,陸續挖掘清除教堂的瓦礫並檢視建築物結構安全,進行可逆性的修復工作。然這些工作仍然無法阻止修道院建築結構日益傾頹損壞,因此計畫首要是避免崩塌並 強化可能損壞的部位,其次為加蓋屋頂以保護建築,進而展現殖民時期建築物特有的風格。不久後修道院將維護再利用為復活節(la Semana Santa)博物館,展示這世界上規模僅次於西班牙塞爾維亞(Seville)的復活節慶典儀式與相關宗教展品。 復活節慶典活動每年吸引上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湧入安地瓜城。不僅為爭賭裝飾華麗的耶穌受難聖像與聖母瑪麗亞的聖轎出巡,更為欣賞由教堂、商家及居民奉獻與設計,以杉木針、五顏六色的木屑和沙子、鮮花花瓣及蔬果所組成的彩色地毯(Alfombra)。不同的教堂繞境路線與時間各異,通常繞境隊伍自清晨天空未明即展開。隨著聖轎隊伍踏著五彩地毯緩緩前進,天空也由黑暗漸漸轉為清明,北方的十字架之丘與南方的水火山清晰可見,如城市守護者般,默默地凝視護衛這座充滿西班牙殖民建築樣式的古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