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廣播電台:「音樂浮生錄-世界遺產雜誌」:瓜地馬拉安地瓜古城(20090329)
文/圖:吳秉聲
從十字架之丘(Cerro de Cruz)可以一眼望盡這個歷經多次大地震無情焠煉的西班牙殖民城市-安地瓜古城(La Antigua Guatemala)。安地瓜(Antigua)西語即「古老的」之意,1543年建城,曾為西班牙殖民瓜地馬拉時的首府,一直被視為是中美洲殖民文化的發源地。城市裡可見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棋盤型街道的石鋪路,十七世紀巴洛克式立面及穹頂的宏偉教堂,還有十八世紀仿羅馬式修道院。位於海拔1,530公尺,該城四周山脈環繞並有多座火山。其中,如金字塔的水火山(Volcán de Agua)座落於南邊,隨晨昏時序,時而清晰可見,倏地又隱於山嵐雲霧之中。
現今,城內所遺留殖民時代的總督宮、市政廳、天主教堂、修道院、貴族宅第及市集廣場等豐富的西班牙殖民樣式建築,呈顯出豐富又獨特的氛圍。1979年該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安地瓜城依照典型西班牙城市規劃呈南北軸向配置為棋盤式街廓,中央為一廣場,東為大教堂,西為商業店鋪,北為市政廳,南為總督宮。中央廣場創建於1543年,原名為皇家廣場(La Plaza Real) 。廣場中間設置一噴泉名為美人魚噴泉( Fuentes de las Sirenas)。建於1739年的噴泉由城市總建築師 Diego de Porres所設計,特別之處是泉水自三層式噴泉的底層美人魚雕像的胸部湧出。目前廣場上的雕像是複製品,原件已移到廣場旁的殖民博物館內保存。
從中央廣場不遠處可見安地瓜古城的地標-黃色的拱門(Arco de Santa Catarina)。其所在的拱門街(Calle del Arco)是安地瓜最具風情的街道之一。其實拱門是Santa Catarina女修道院的一部分,此修道院建於1609年,而拱門而建於1693年以聯繫街道兩側的修道院與對街修道院的其他設施,讓修女們得以遵守永不公開被窺見的誓願。1773年大地震後其命運如同其他修道院一樣,被教會遺棄後於 1775年改成住宅,目前修道院原址已再利用為旅館。每到假日,此街便封閉改為行人徒步區,伴隨原住民藝人的木琴(marimba)清脆的優美樂聲。街上顏色鮮豔的街屋立面,各式各樣的屋頂煙囪是許多街頭藝術家極為鍾愛的寫生題材。無論是水彩或油畫,皆栩栩描繪出安地瓜特有紅、綠、黃、白、藍五彩的街道風景。
城市的守護者:國家安地瓜保護諮詢委員會
安地瓜城內建築的維護與管理工作皆由安地瓜國家保護諮詢委員會(Consejo Nacional para la Protección de La Antigua Guatemala,簡稱CNPAG)負責。該會成立於1969年,設置五人決策委員會,由安地瓜市長兼任該委員會主席,其下設執行長(Conservador),即「城市維護者」,負責委會實際運作。執行長統籌行政、人事、財物及修復四大部門。其中,修復部門又區分為考古學室、建築管理室、古蹟登錄室、藝術品修復室、計劃室及人力運作室等。這個位於聖母修道院(Las Capuchinas)內的保護委員會可以說是安地瓜城的永久守護者。
璜娜女修道院在過去是規模甚大的修道院,全盛時期甚至有300多位修女居住於此。早期,居民多信奉天主教,較富有的家庭,會將女兒送到此地以彰顯對天主的奉獻。所以,這些修女都是富裕人家的女兒,甚至帶著隨從、女傭一起住進修道院。修道院雖歷經1751年大地震,尚能維持運作,直至1773年安地瓜城再度發生地震,修道院成為廢墟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