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09

安地瓜隨筆:走向老機老鏡之路 (一)

文/攝影:翁文村

喜歡攝影,放下畫筆後便拿起相機,不過離開學校之後,世俗事由人不由我,年輕時買的器材便冰在防潮箱中,一轉眼,底片機已不再是主流,以前覺得是玩具的數位相機已進入千萬畫素時代,甚至DC已過時,現在已是人手一台DSLR。我目前從事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使用相機,所以慢慢的,以前對攝影的熱情又重燃起來。

與同事常聊起攝影的事,談攝影風格與器材選擇,雖然是外行人的瞎聊,所謂的攝影風格也是自我無限大放大之詞,但箇中的興味如有同道者,必能了解。興味不必高遠,可以樂在其中即可,套句現在年輕人的話,自High也。

不過,因為我對於攝影器材的選擇,半是直覺半是是受個人情感左右,好器材如NIKON者,我是不用的,只因這品牌的器材曾參雜一段逝去戀情的記憶,為了照顧我破碎的心及維繫起碼的男人尊嚴,再也不用NIKON了。這種一意孤行的固執大於理性的選擇標準不是放諸四海皆準,我想大概也不會有人參考我的經驗。而將聊天的話整理下來,個人淺薄經驗不值得有識者一笑,只是分享一段歲月中的興趣、想法與器材使用經驗而已。


原使用之數位相機
1. Canon 400D,鏡頭18-55mm
2. Olympus C-8080WZ
現使用之數位相機
1. Olympus E330,鏡頭 14-54mm+70-300mm
選購老機老鏡
1. Contax n1+24-85mm
2. Bronica 40, 150mm



我對於相機及鏡頭品牌沒有特殊的偏愛或忠誠度,相機鏡頭只是工具,購買時主要是對於成像風格的選擇以及經濟考量。

至於我”喜愛”的成像風格是什麼? 欣賞別人的創作時,我的寬容度相當廣,各式風格都是興味,但是自己拍時,癖好就特顯了出來。我喜歡看到光,看光影交織,以及影中透出的光和其中所顯現的影像細節。我拍的相片談不上藝術成分,這卻是個人無可救藥的偏好。所以入手的工具,可以描寫光影更淋漓盡致者,即是我心目中的國色天香。

我使用數位相機的資歷不深,過手的設備也很有限。這兩三年來主要使用 Canon 400D配18-55mm kit鏡,直到去年底故障送修,工作單位借我40D配EF 24- 105鏡暫用,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當400D送回我手時,看著18-55與24- 105在成像的巨大差異,我開始思考設備與創作之間的關聯性及必要性,掉了幾根所剩無多的寶貴頭髮後,非但沒有大智大慧的堪破”色”相之迷思,反而一頭栽入追求成像品質耗錢耗心之無間地獄。

東思西想後,經濟能力比貧窮線高不了多少的我,勒緊褲帶買了一組二手的Olympus 4/3系統,一機兩鏡,E-330 配14-54mm及 70-300mm。入手Olympus系統而非Canon是其來有自,根源曾經使用過的Olympus C-3030Z及C-8080WZ兩款DC的經驗。



Olympus C-3030Z:
在數位像機的DC主流時代,Olympus DC是許多人難以割捨的愛。C-3030Z是我的第一部數位相機,於2001年春時購於英國Plymouth,用了四年多,直到2005年遺忘於北上的統聯客運中。當時選擇它的原因跟許多走過單眼相機攝影的同好者一樣,它看起來”比較像”台相機。

Olympus C-3030只有三百萬像素,當時相機附贈的原廠記憶卡也只有16MG,所以拍照時都是很克制著用,常選用1280x960格式拍。不過即使像素不高,此相機出來的相片成像清雅宜人,光影的描寫能力也是令人欣喜,空氣感十足,層次分明。若不是她吃電像喝開水一樣,快門延滯等缺點,實在是一部值得信賴的好機器。


2003年8月,比利時Brouge市政廳廣場

2003年8月,比利時魯汶街景

2001年7月,倫敦Tate美術館南岸新館

2003年10月,魯汶大學校園初雪

2004年3月,魯汶大學草上掛霜冷洌的清晨

2003年10月,魯汶大學校園秋日掃落葉

2002年9月,英國peak district國家公園

2004年2月,魯汶大學建築學院冬日雪後

2003年10月,魯汶大學校園步道秋日

2004年2月,魯汶大學學生宿舍冬日雪後

2001年8月,英國劍橋往grandchester的路上

2004年3月,魯汶大學校園另一個春日清晨


Canon 400D+18-55鏡:
第一台使用的DSLR是工作單位配給的Canon 400D附18-55鏡(等同135的29-90mm焦長),塑膠感強烈的机器,不過很輕便。18-55mm鏡成像色彩飽滿但缺少透亮感,感覺上像是翳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鬱,只有順光的情況下成像才差強人意。作為一台工作紀錄機器當然不成問題,只是一旦要順我的性子挑戰逆光時,剪影內便黑糊得幾乎沒有細節,總是得找反射光源或偏個角度,偶而才會有張滿意的相片(客觀的說我的標準很低)。這種不滿足感其實蠻磨人的,手上用Canon DSR,腦中老想著將口袋的錢湊一湊,買回一台olympus DC當隨身機。


Canon 400D是千萬像素級的機身,配給的記憶卡是1GB,選擇影像大小可以豪爽些,我不玩後製,所以也不用RAW格式,因此較常設定為2816x1880 JPG。算一算,似乎我僅讓這台千萬畫素的机器發揮他百分之五十不到的力氣,不過設定較高之畫素其實對於成像並無太大差異,因為18-55這顆鏡頭自有其極限。

2007年4月 安地瓜古城維護專案工地

2007年4月 安地瓜café condesa 中庭水池

2007年12月 安地瓜市政廳前街景

2007年11月 安地瓜東四街藝術咖啡座

2007年12月 安地瓜古城街景

2007年2月 安地瓜西班牙殖民時期總督府

2008年8月 湖區小鎮Santa Catarina 的清晨

2008年1月 湖區小鎮Panajachel渡口夕陽

2008年2月 chichicastenago市集

2007年11月 Santiago瓜國民俗掃墓節

2007年12月 東京市六本木

2008年1月 湖區小鎮Panajachel渡口夕陽

2007年12月 東京市之谷龜岡八幡宮


Canon 40D + EF 24- 105 F4 L:
Canon 40D 以及EF 24- 105鏡頭在手中僅一個月,使用的感覺如驛途中偶遇的夢裡紅顏,令人嘆息緣分短暫。Canon EF 24- 105清亮銳利的成像不由得我透口大氣,嘆息三聲。不禁神思,其他L鏡呢? 那又是如何一個成像光景呢?


不滿足是推力,但好奇殺死貓,對於高質量鏡頭的好奇與嚮往,鐵定可以將我這已進不惑之年的人徹底迷惑,推入慾海難填的無底深淵。

2009年1月 京都花見小路通

2009年1月 京都清水寺三年坂

2009年1月 東京marunouchi御所前水庭

2009年1月 京都輎町通

2009年1月 東京銀座中央通

2009年1月 新宿車站東口

2009年1月 東京marunouchi御所前水庭

2009年1月 東京銀座中央通大樓

2009年1月 東京international forum中庭

2009年1月 東京international forum內部

2009年1月 京都龍源寺書院

2009年1月京都藝妓

沒有留言: